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6
0
佛心分享-SideProject30

AI-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: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系列 第 26

Day 26 - BoltHQ 的靈魂 Day2:PRD 與技術規劃的 AI 協作實踐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昨天我們確定了專案目標、選定了名字 BoltHQ、規劃了六天的開發計畫。今天要進入最關鍵的階段:寫 PRD 和技術規劃

這兩個文件決定了整個專案的成敗。寫得好,後面開發就像高速公路;寫得不好,就會不斷返工、改需求、吵架。

但今天不一樣。我要用 AI-DLC Sprint 的方法,讓 AI 成為我的 Product Manager 和 Technical Architect。

AI-DLC Sprint 的 PRD 新思維

還記得我在主系列 Day 18 分享的嗎?AI-DLC Sprint 的 PRD 是:

  1. AI 的溝通語言 - 不只是給人看,更是給 AI 看的
  2. 活的知識載體 - 隨著專案演進不斷更新
  3. 自動化的起點 - 可以自動產生 User Stories、測試案例

所以今天的 PRD,不是傳統的「寫完就丟」文件,而是整個專案的知識中樞

為什麼 PRD 這麼重要?

很多人(包括以前的我)都覺得 PRD 是個麻煩東西,寫了也沒人看,最後變成 Word 檔案資料夾裡的裝飾品。

但在 AI-DLC Sprint 中,PRD 的角色完全不同

  • 傳統 PRD:寫給人看的,落落長,沒人想讀
  • AI-DLC Sprint 的 PRD:寫給 AI 看的,結構化,可執行

這份 PRD 會是接下來 5 天的「聖經」,所有的 User Story、AC、UI 設計、程式碼實作,都會從這份文件衍生出來。

讓 AI PM 來採訪我

昨天我們已經跟 AI 討論過需求了,今天要做的是把那些對話「結晶化」成一份正式的 PRD。

我的做法:用 Claude Subagent

我用 Claude Code 的 Subagent 功能創造一個「PRD 撰寫專家」:

你是一位資深的 Product Manager,專門設計 B2B SaaS 產品。

讀取 [spec.md](http://spec.md)(昨天釐清的需求),產出一份完整的 PRD。

PRD 必須包含:
1. 用戶場景分析
2. 功能優先級(P0/P1/P2)
3. MVP 範圍定義
4. 成功指標
5. 技術適配性分析

請用繁體中文產出,並寫入 docs/[PRD.md](http://PRD.md)

背景資訊(來自昨天的需求釐清)

目標用戶:

  1. 三人以內的小團隊(Startup、Side Project)
  2. 獨立開發者(Solo Developer)
  3. 創新團隊的 Tech Lead

核心痛點:

  1. 每個專案都要重新寫 PRD、拆 Story、建 Repo(重複勞動)
  2. PRD 在 Notion、Stories 在 Jira、Code 在 GitHub(知識散落)
  3. 團隊成員用不同 AI 工具,沒有共同 Context(協作混亂)

MVP 功能(6天內完成):

  1. Spec Input:自然語言 → AI 提問釐清 → 生成 PRD
  2. Story Generation:PRD → 自動拆解 User Stories
  3. GitHub Sync:自動建 Org Repo、同步文件
  4. Basic AI Agents:PM、BA、Architect 三個角色

未來擴展:

  • 更多 AI Agent 角色(Designer、QA、Developer)
  • 模板庫與最佳實踐
  • 即時協作功能
  • 知識累積引擎

AI 生成的 PRD 亮

我不會把完整的 PRD 貼在這裡(太長了),但分享幾個 AI 生成的亮點:

具體的用戶畫像

AI 不只是列出 3 個用戶,還給了每個用戶具體的:

  • 使用場景:「週末 48 小時 MVP 開發」
  • 痛點描述:「時間有限,一人身兼多職」
  • 期望結果:「3 天內從想法到上線」

這讓我後續設計功能時,有很清晰的參考對象。

清晰的功能優先級

AI 把功能分成 P0/P1/P2,還給了每個功能的預計工時:

P0 功能(必做,Day 1-4)

  • Spec Input 流程 - 8 小時
  • PRD 生成引擎 - 6 小時
  • User Story 拆解 - 8 小時
  • GitHub 基礎整合 - 10 小時

P1 功能(次要,Day 5-6)

  • AI Agent 系統 - 8 小時
  • 專案管理介面 - 6 小時

P2 功能(未來)

  • 模板庫
  • 知識累積
  • 團隊協作

這讓我很清楚知道,6 天只要專注做 P0 功能就好。

可量化的成功指標

AI 把成功指標分成三類:

功能完整性:

  • [ ] 用戶能成功輸入需求並生成 PRD
  • [ ] PRD 能自動拆解成 User Stories
  • [ ] Stories 能同步到 GitHub Issues

使用體驗:

  • PRD 生成時間 < 30 秒
  • Story 拆解時間 < 15 秒
  • GitHub 同步時間 < 5 秒

技術指標:

  • 測試覆蓋率 > 70%
  • 頁面載入時間 < 3 秒
  • API 回應時間 < 100ms

這些指標讓我在開發時有明確的目標,不會走偏。

明確的「不做清單」

AI 特別列出了「這次不做」的功能:

本次 MVP 不包含:

  • 團隊即時協作功能
  • 複雜的權限管理
  • 自訂 AI Agent 訓練
  • 多語言支援
  • 行動版 App

這很重要!明確列出不做的功能,可以避免 scope creep(範圍蔓延)。

技術初步規劃

在開始寫 code 之前,我需要先了解:

  • 要用什麼技術棧?
  • 這些技術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?
  • 有沒有什麼潛在風險?

以前的我會去看一堆文件、翻 Stack Overflow、找教學影片,花掉半天時間。

但現在有 Context7,可以直接查最新的官方文件,而且是 AI 可以理解的格式。

用 Context7 查詢技術文件

我讓 AI Architect 查詢了:

  • Next.js 14 的最新 Best Practices
  • Supabase 的 Real-time 功能
  • Anthropic Claude API 的最新限制
  • Octokit 的 GitHub API 用法

為什麼用 Context7?

  • 確保 AI 不會幻覺(查最新官方文件)
  • 避免過時的技術方案
  • 直接獲取可執行的程式碼範例

最終確認的技術棧

經過 Context7 的查詢和跟 AI 的討論,我確認了最終的技術棧:

前端框架

  • Next.js 14 (App Router)
  • TypeScript
  • Tailwind CSS + shadcn/ui

狀態管理

  • React Query(Server State)
  • Zustand(Client State)

後端服務

  • Next.js API Routes
  • Supabase(PostgreSQL + Auth)

AI 整合

  • Anthropic Claude API (Sonnet 4.5)
  • Prompt Chaining 架構

GitHub 整合

  • Octokit(官方 SDK)
  • GitHub OAuth

測試框架

  • Vitest(單元測試)
  • Playwright(E2E 測試)

資料庫設計(初步)

核心 Tables:

  • projects - 專案主表
  • prds - PRD 文件(支援版本控制)
  • user_stories - User Stories
  • ai_agents - AI Agent 定義
  • conversations - 對話記錄

這部分只是初步規劃,到了開發階段還會再與 AI 架構師進行更深入的架構規劃。

今天完成了什麼?

  • 完整的 PRD 文件(已寫入 docs/PRD.md
  • 清晰的功能優先級(P0/P1/P2 分類)
  • 可量化的成功指標(功能、體驗、技術三個維度)
  • 技術棧確認(基於 Context7 查詢的最新文件)
  • 資料庫初步設計(5 個核心 Tables)

明天預告

今天完成了 PRD 和技術初步規劃,明天(Day 3)要進入 User Story & AC 階段:

明天的任務:

  1. 讓 AI BA 從 PRD 自動拆解 User Stories
  2. 為每個 Story 定義 Acceptance Criteria
  3. 用 INVEST 原則檢查 Story 品質
  4. 估算 Story Points
  5. 建立 Sprint Backlog

目標是讓明天結束時,Day 4 就能直接開始寫 code。


上一篇
Day 25 - BoltHQ 專案啟動 - Day 1:建立 AI-DLC Sprint 自動化平台
下一篇
Day27 - BoltHQ Day 3 - User Story 與 Acceptance Criteria:讓 AI BA 來拆解需求
系列文
AI-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: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28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